中央電視臺所辦“星光大道”唱紅了不少歌星;同樣“百家講臺”也講紅了不少教授。其中就有一位上海電大的鮑鵬山教授,安徽老鄉,1963年3月出生于六安;每當歷史的長河從他口中“飛湍瀑流爭喧虺”的時候,總會迸發出“砰崖轉石萬壑雷”的驚人點評,入木三分,力透紙背。
鮑教授曾經因史解析推論道:
沒有道德感的人,自然也沒有來自道德的痛苦和糾結;
沒有道德痛苦和糾結的人,也就沒有道德負擔和道德顧忌;
沒有道德負擔和道德顧忌的人,常常就顯得果斷和有力。
由此推論,鮑教授揮筆點睛:“惡在很多時候比善顯得更有力量。”
什么是道德?隨便問了一下周圍,居然沒有誰能講清楚,宗教愛好者更是玄而又玄、云里霧里。所有的回答都能沾點兒邊,卻沒有哲學的概括與定義。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認為,道德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善于惡、忠與奸、正與邪、誠與謊、高尚與卑鄙、率真與詭詐、坦蕩與陰險、守信與背義等等,都屬于道德范疇。
馬克思主義哲學將道德歸屬于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領域;認為道德既由經濟基礎的發展水平所決定,又不拘泥于經濟基礎的發展進程;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既由統治階級的意志來規范,又具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其傳統的力量或超前的力量經常與統治階級的意志以及時代發展的要求發生沖突和摩擦。
鮑教授講的“道德感”,就是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認知。沒有道德認知,哪有道德責任、道德自律?何忌道德譴責?唯我獨尊,為所欲為,一切令人發指眥裂的侵害行為都干得心安理得、肆無忌憚!比起束縛于“禮義廉恥”而顧忌重重的“善”來,“惡”能夠“果斷和有力”而顯得強勢。
這就逼使“善”學會“惡”的“果斷和有力”,杜絕道德混沌的偽“善”,以牙還牙!火控鎖定一切沒有道德顧忌和道德負擔、沒有道德糾結和道德痛苦的人渣,迎擊一切充滿犯罪心理、毫無道德感的“惡”棍,戰勝一切強勢的侵害行為!
當然也會遭遇無奈,比如“惡”的“果斷和有力”恰好來自不可抗力的權勢者、抑或權勢者寵信與賞識的甜心們,那可就秀才遇到兵、勢單遭流氓了!即便拼老命反抗,也是魚死不能網破、玉焚石不與俱。只有迂回、忍受、實踐《論持久戰》嘍。記得魯迅先生說過,遇到老虎就爬到樹上,等老虎走了再下來;如果老虎不走呢?就用腰帶把自己縛在樹上,即便餓死也不掉下樹給老虎吃;如果沒有樹呢?那就只好讓老虎吃,不過在老虎吃我的時候,我也不妨咬老虎一口。
(潤華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