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與多才經常“住在一起”,關系就容易模糊起來,往往被誤認為是“兩口子”,似乎一博學就多才、一多才就博學。其實二者只是相通,并不相同。
比較字面含義:
——博學,指知識淵博、學問深厚;
——多才,指智慧廣遠、能力高強。
比較成長途徑:
——博學,偏賴于教育、書籍、至情、思考和研究;
——多才,偏承于天資、情趣、悟性、勤奮和實踐。
比較表現內容:
——博學,是對知識占有量的度量;
——多才,是對智慧發揮面的度量。
比較擇業方向:
——博學,因知之甚廣,堪作學問;
——多才,因無所不通,當干事業。
顯非“兩口子”。所以博學不一定多才,多才也不一定就博學。但二者又是相通的,一旦條件成熟,大有親密如“小三”的可能,于是集博學與多才于一身的“多配偶”精英也會層出不窮。
有的論起外貿理論博學得做客教授,一套一套地無懈可擊,可就是業務做不上去!也有的默默無聞,寫個總結、發個言都受罪,但業務連年突飛猛進,做得驚世駭俗!業務宿將們只顯多才而隱博學,以致當年傳安老總斷言:做業務本科學歷足夠了,不必研究生。恐怕也是擔心太博學了往往不屑操作而痛失多才。
早年孫業清老總在招聘員工時似乎也有類似傾向,對那些伶牙俐齒、口若懸河、滿腹經綸、博學泛濫的靚男美女不大感興趣,勸其往宣傳文化等事業部門去發展;而把一些老打老實的、甚至答話都不甚利落的可造之才圈進入圍名單。事實勝于雄辯地成功證明:輕工歷代英雄俱,孫總當年慧眼識!
企業嘛,畢竟不是文化部門、研究院所,用人需求不一樣。企業需要的是實干家、不是學問家;因為企業多半是務實操作而非務虛探討;因此僅僅博學不大能派上用場,多才堪是亟需。
學歷、專業,是選人用人的基本前提,但不是全部前提。學歷、專業只能說明博學,不能說明多才。而企業需要博學轉化為多才!只有靠實踐歷練,才有可能但也未必到達多才的彼岸。僅憑博學就盲目懷才不遇,實在混淆了博學和多才的內涵。安知“行行出狀元”,始自博學寡用磨一劍,成于多才匯聚情獨鐘!
(潤華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