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早年公司的老領導孫業清老總曾經反復告誡麾下領導班子成員們說:“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也不要苛求別人?!?/span>
其中,前兩句顯然是“嚴于律己,率先垂范”,是每個領導、干部、黨員所應有的境界;后一句應該是“自覺自愛,寬以待人”,也是每個領導、干部、黨員所應具的胸懷。
其實我們每個人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須臾都離不開別人的支持、配合和協助,所以必須具備讓別人起碼認可、或能夠接受、最好是佩服的境界和胸懷,否則誰理你呢?因此我們必須傾畢生努力去提升境界、拓展胸懷,別無選擇!
我們需要提升什么境界呢?主要是思想境界和道德境界;我們需要拓展什么胸懷呢?主要是事業胸懷和處世胸懷。
——什么是思想境界?就是懂道理的程度,即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符合邏輯的程度,亦即看待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基本出發點的認識高度。
——什么是道德境界?就是私心、私利、個人意志等與國家、社會、組織(企業)、環境、他人之間,排位的先后和占位的比例。
——什么是事業胸懷?就是為了完成事業或職業的特定目標,所具備的眼界和修養,包括奉獻度、容忍度、融合力、最大心理承受限度等。
——什么是處世胸懷?就是對“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中大事、小事的劃分界線,即在必須保持的原則底線之內,可以包容的范圍和區間。
境界與胸懷,既互相平衡、相輔相成,又互相制約、成正比作用。
——若沒有“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生死境界,哪里有強忍極度屈辱和痛楚成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胸懷!
——若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心地,又何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若不能“嚴于律己,率先垂范”,又怎能“自覺自愛,寬以待人”……
躲在樹后看武松打虎,本無可厚非;但是妄加點評、指斥、奚落、寒磣,就不免漏出境界與胸懷的“小”來;若再跑到縣衙去舉報武松“打得其實不過是只病虎、死虎”、“因為有人出高價買虎皮、虎骨”、“破壞生態環境”、“影射攻擊官府”……以治武松于死地,除了卑鄙無恥還能談境界、胸懷嗎?當然最終的判定完全取決于縣衙的境界與胸懷,余者無足輕重!也不排除、甚至常有卑鄙小人“施法”取信于、甚或左右、控制縣衙,不乏一種量具,測出縣衙的境界與胸懷。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芒,境界與胸懷的體現其實是無處不在的。
(潤華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