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戍邊統帥袁崇煥寧錦大捷后,戰功旁篡,落謗含辱,更被昏庸皇帝“準其引病求去”;浩然吟得千古絕唱:“策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不得不又想起鄧小平同志三度復出時講的一句話:我出來無非兩條路,一是當官,二是做點事情;我看我還是做點事情吧。果然他官不至最,事足偉哉!
記得當年動員一個年輕醫生到市衛生局工作,他不同意,理由是,干部和醫生的威信不同,干部是以威取信,而醫生是以信取威。醫生救人一命時,家屬都跪在你面前感激你。干部呢在臺上很威風,下臺后誰理你?小伙子的這個觀點有些似是而非。干部“策杖”就為“封侯”?醫生“橫戈”就為“圖雪恥”“做點事情”?人品不能以職業來劃分,要以具體目的和行為來論定。
倘若有幸蒙上峰錯愛、群眾又不煩神,給個一官半職的小帽子戴戴,實在無須屑于把個中“封侯”的意味當回事兒!一來,小帽子可戴就可摘,隨時準備因勢、因誤、因妒、因讒言、因不對味“準其引病求去”,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二來,也需稍諳自知之明,掂量掂量小帽子的來由;果真賜予舞臺為“圖雪恥”“做點事情”,則“策杖”“橫戈”成不辱職、敗當猶榮;倘系“鬼上身”“悸難禁”不得不“封侯”招安或以春帆樓勒索“談好的條件”給足好處而“燒香拜鬼”“送瘟神”,則沐猴而冠、無賴盜譽也!可見,這一官半職的小帽子除去虛威薄利,更如履薄冰、甚惹終生罵名的。值得耀武揚威、媚上欺下、權傾一方、不可一世嗎?切莫做人太業余,有機會還是多“做點事情”的好。
曾記否,“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雖未“封侯”,只戴個汽車班長的小帽子,干部身份都不是,但他“策杖”“橫戈”的助人為樂事跡卻感動了偉大領袖,他的現代軍人魅力也立碑于西點軍校。曾記否,貝多芬陳言:“公爵,你所以成為公爵,只不過由于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為貝多芬,卻完全靠我自己。公爵過去有的是,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只有一個!”
常言道:流自己汗,吃自己飯,靠天靠地靠老子娘就不是好漢。坑親爹的幼仔們、“海天盛筵”揮霍無度的各類二代們,無非是“偶然的出身”而口含金鑰匙天然“封侯”的。對于這類既不須“策杖”“橫戈”,也無“恥”可雪、無“事情”可做的時代寵兒們,有誰羨慕、欽佩、感動過嗎?不齒者占多數。
更加為人不齒的貨色是借助“策杖”“橫戈”謀害忠良、攫取“封侯”、鯨吞財色、作威作福,而這類惡棍又歷來種子綿綿不絕。有詩曰:“策杖”貪婪蓋餓獸/“橫戈”暴戾為“封侯”/做官蛇蝎心腸狠/身后一行糞便留。
最近聽到個不洗耳都難繼平生詞匯,叫“媚權”,太惡心了!不得不以“橫戈原不為封侯”來滌清污染。正經人是要靠“做點事情”來謀生的。
(潤華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