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少年時代,有個小伙伴身材健碩得令人生畏,卻自嘲 “我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大肉體”。由此推論,眾多已故的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教育以及宗教大師們豈不就是“沒有肉體的大靈魂”了嗎?
維持肉體生存的基本條件是食宿、安全、醫療,維持靈魂生存的基本條件是教育、道德、覺悟。但是由于二者維持生存的因素不盡平衡,所以肉體和靈魂往往也不相匹配,甚至天壤之別。《斯巴達克斯》中就有個愛芙姬琵達,在她一軀柔美嬌艷的皮囊之下,居然包裹著一具瘋狂邪惡的靈魂。實在印證了“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的那句老話。
肉體和靈魂在生存下來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塑造、發展。但是二者的塑造往往是分開進行的:一邊是星羅棋布的體院、武校、球場、泳場、田徑場、健身房、筑肌館等等,一邊是鱗次櫛比的院校、寺廟、教堂、歌廳、影劇院、文化館以及電視、網絡等等。
對于一般人來講,不論是肉體還是靈魂,集中時間進行專業訓練或系統塑造的機會是極少的,一輩子多半時間是在使用和消耗二者,直至肉體死亡,靈魂也隨之消逝。
當然也有靈魂不隨肉體死亡的:有的人雖然其肉體早已死亡,但是其靈魂還在左右后代行為、推動后世發展,這種人堪稱偉人。不過還沒有肉體健在、靈魂卻已死亡的人(因疾病或創傷的后果理應另當別論)。如此比較起來,靈魂比肉體的生命力強多了——世界上各類已故肉體的不死靈魂正以極高的統計數量級無限累加;但肉體不死的紀錄迄今尚且為零。
由于正常情況下人的肉體不能脫離靈魂獨生,而靈魂倒可以“出殼”、傳播傳承、還可以不隨肉體的死亡而滅失、甚至獲得永生永存。這不得不讓人們對靈魂產生由衷的敬畏!也不得不讓人們在靈魂塑造過程中更加神圣!
(潤華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