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干部的好壞分為三個層次——如果是基層干部,要看他的責任心,是否能把事情做好;如果是中層干部,要看他的上進心,求知欲望是否強烈;如果是高層干部,則要看他的事業心,看他是否能夠無私的為公司做出貢獻。 
管理學上還有個理論,叫“帳篷理論”(THE THEORY OF TENT)。該理論說的是:帳篷的容量不僅僅取決于篷布的大小,還要看支撐篷布的竹竿有多高,竹竿越高,帳篷的容量就越大。企業也是一樣。一個企業能否做大,取決這個企業是否有高度,特別是干部隊伍是否高度,有了高度才能增加容量。
管理員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為幾乎每一個員工都是為了改善自己生活而來到企業的。當然,這沒有錯,因為提高收入,改善生活,也是企業存在的目的之一。鄧小平曾經說過: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因此,管理,本質上是在管“利”,因為管理的核心在于管人,而人的管理,關鍵在于人性,而人性的本質是逐利的。
當然,逐利的前提是企業必須賺錢。有人建議我們多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多增加福利待遇,樹立美好的企業形象等,但前提是必須賺錢,而且要不斷地賺錢。只有掙到錢,一個人才有價值,否則,這個人什么都不是;只有掙到錢,一個企業才有價值,否則,這個企業什么都不是;同樣,只有掙到錢,一個老板才有價值,否則這個老板什么都不是。
這些都沒有錯。
問題在于,假如一個企業中的每一個人都只為了賺錢去改善自己的生活,那這個企業是走不遠的,就好像李自成,即使占住了位子,也坐不長久。企業要做的長久,還需要一群愿意無私奉獻的人,特別是需要一群愿意無私奉獻的干部,需要一群道德高尚的人,一群愿意放棄自己利益和不計個人得失的人。工作是美麗的,但不能僅僅是為了一碗飯,在為了一碗飯的同時,更要自己的靈魂高尚,我們不能要求企業里所有的人都高尚,但企業里必須有幾個人非常高尚才行,只有這樣,企業的前景才能更加燦爛。輕工的這片土壤,不能只誕生富豪,還應該誕生偉大的事業。帳篷中的竹竿越高,企業才能越大。領導高尚,企業才能高尚,而只有企業高尚,這個企業才能走的更遠。
因此,我希望公司的每個人特別是中層干部,都必須明白自己肩負的使命,明白自己在為將要成為什么樣的公司在工作,并在企業需要你的時候,你能勇敢地站出來,為企業服務,為大家服務。
(柳夕良董事長在公司干部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有刪節)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