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學說。子午流注學說是中醫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研究人體氣血運行的時刻表。中醫認為,自然界與人是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年、季、日、時周期變化,影響著人們的生理、病理相應的周期變化,如人的脈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變化多半是早晨輕、中午重、夜晚更重,這些情況和人體氣血運行有關,也就是在不同的時辰,氣血運行到不同的經絡,對人體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響,恰如現代科學提出的生物鐘效應相似。子午流注學說認為,人體氣血的運行是按照一定的時間循環無端,連成一個大的循環通道,即十二經絡的連接順序為: 
其歌訣:寅時氣血注于肺,卯時大腸辰時胃,已脾心未小腸,膀胱申注醞腎注,戊時包絡亥三焦,子膽丑肝各定位。 
23:00-經絡運行于膽經,身體準備休息,繼續恢復細胞工作。 
24:00-是身體生理的最低潮。 
01:00-經絡從膽經走到肝經,不易熬夜,肝臟養血,對疼痛較敏感。 
02:00-除肝臟以外,大部分器官工作緩慢。 
03:00-經絡從肝經走肺經,生命力弱,全身休息,肌肉全身放松血壓低,呼吸脈搏次數低。 
04:00-血壓更低,胸部供血量最小,全身器官工作節奏慢。 
05:00-經絡走大腸經,此時全身精神飽滿。 
06:00-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大腸興奮。 
07:00-經絡從大腸走胃經,吃五谷雜糧,荷爾蒙腎上腺分泌高潮,體溫血液循環加快,免疫力加強。 
08:00-肝臟內的毒素會排出,不宜飲酒,以免增強肝臟負擔。 
09:00-大腸經走到脾經人體活動力提升,痛感最低。 
10:00-精力充沛,記憶力注意力處于最佳狀態。 
11:00-經絡從脾經走心經,心臟易工作,不易疲勞。 
12:00-全身總動員的時候,對酒精比較敏感。 
13:00-經絡從心經走小腸經,所以午餐應吃的營養,肝臟休息。 
14:00-此刻是人體的最低點,小腸經消化食物,反應遲鈍,精神遲鈍。 
15:00-經絡從小腸經走膀胱經,精神逐漸好轉。 
16:00-器官敏銳,嗅覺和味覺工作能力逐漸恢復 。 
17:00-經絡從膀胱經走腎經,腎經工作效率最高。
18:00-體能下降。 
19:00-經絡從腎經走到心包經,血壓升高,情緒不容易穩定。 
20:00-當天的食物和營養儲備充足,反映靈敏。 
21:00-經絡從心包經走到三焦經,記憶力增強。 
22:00-體溫下降,體質下降,身體器官處于第二低潮。 
(姚滿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