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同志有句名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胡耀邦同志引申為:沒有充分的調查就沒有充分的發言權。
從唯物論的認識論講,“調查”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發言權”就是實事求是的認識、判斷、理論和思想。毛澤東同志的話告訴我們“調查”在前、“發言權”在后其不可顛倒的順序;胡耀邦同志的話告訴我們“調查”的深度和廣度決定“發言權”的大小程度。
由于事物互相聯系、互成因果的復雜性,決定了一因一果的罕見,多為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而且因果關系的顯現、暴露需要一定時間,立馬水落石出的極少。于是“調查”或“充分的調查”就不能急于求成。于是遠不如看雪說白、聽雷說響、人云亦云甚至聽信讒言來得輕松、快慰、自得其需了。
有沒有可以繞過“調查”或“充分的調查”就有“發言權”的好事呢?
——失火了,趕緊救火、救人,等你調查好,鋼筋都燒化了!怎么辦?靠經驗、借助前人已然調查過的正確結論。世上并無必要、也無可能事事都親自調查研究一遍。
——騰格爾的《父親與我》唱道:在你的眼里常出現我被人打倒在地/在那長長的黑夜里我被人欺騙上當/沒有的事親愛的爸爸/這只是你心痛的夢幻/因為我不是不幸的人……人類情感不是調查研究可以抑制的“幻夢”。
——只為捕一條小魚,大可不必張鋪天大網;只為一丁點無關大局的非原則小事也不必翻箱倒柜、勞命傷財。為節約管理成本,務必把“調查”功夫用在事關大局的刀刃上;小事不糾結,但慎用“發言權”,留有余地,不把話說死。
此外,非急、非情、非小之事,恐怕就難避調查研究了。比如用人,就絕對省不掉充分、堅韌而漫長的調查研究的。眾多圣人、企業家對用人問題已有無數精辟論述。因為用對或用錯一個人,給企業造成的直接后果和間接后果都是非同小可的。直接后果,表現在所用之人的創造力或破壞力上;間接后果,則是對其他人的積極性或鼓舞、調動,或打擊、壓抑。因為用人實在是企業好惡的宣示性表態,也實在是引導或暗示員工“做什么樣的人”的公開示范。
為什么“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大量偵察、推演分析、準確判斷使然,“先當學生,后當先生”使然,光憑聰明腦袋恐怕是“神”不起來的。所以,不論官多大、權多重、錢多多,也不論學問多深、經驗多足、智商多高、多聰明,在調查研究上都得“當老實人,做老實事”,懶惰不得、馬虎不得!即便不作調查蒙對過幾次,也不能當作自以為是、耍小聰明的籌碼,防止自負,防止不謹慎。
識得真金在,多下淘沙功。
(潤華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