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指導經濟工作中首度使用了“新常態”概念。引發了輿論關注的升溫,并對“新常態”下的經濟形勢發出了眾多解讀,甚至把習近平同志的論斷和指導稱之為“習近平常態”。
所謂“新常態”,是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里安,在歸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緩慢而痛苦的經濟恢復過程時,提出的新概念。以后在不同國度、不同經濟領域被廣泛使用,并賦予不同含義。
比如,傳統經濟危機會出現連續數年的負增長;但是當今的危機,由于大劑量調控政策的強力推出、并未出現負增長,而是表現為低速波動性增長、全球流動性過剩、大宗產品價格和資產價格變動不居、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地緣政治緊張等。這就是全球危機的“新常態”。
這無疑對我公司生活消費品出口貿易帶來消極影響,諸如需求持續低迷、競爭持續激烈、價格持續不穩、貿易條件苛刻、貿易風險加大、因產地國設貿易門檻等等。這種消極因素無疑也會波及國內市場和出口管理。這就是近些年來我們感受頗深的國際貿易領域的后危機“新常態”。
當然“新常態”也包含積極因素。比如,增長雖低猶續、并緩慢提速,仍提供大量貿易機會。又如經濟放緩促進發展反思、深化改革和市場化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刺激科技進步、低耗高效創新戰略;促進消費結構調整、轉變消費觀念、創造并引導新的消費方向和模式;促進收入分配結構調整、改善民生、協調社會群體合理構成、穩定社會發展。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確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同時指出,要圍繞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惠民生,加快推進改革。這就告訴我們,其一,“新常態”是一個經濟發展階段,而且會持續很長時間;其二,明確了“新常態”階段的發展任務。
前天,習近平總書記在APEC工商峰會上,再一次論述了新常態,指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按照他的闡述,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在這樣大的歷史背景下,我們公司經營發展處在微觀經濟環節上,既有可能風口浪尖,也有可能世外桃源。所以首先要樹立信心,避開“新常態”不利因素的風口浪尖,借助“新常態”有利因素搶抓無限的貿易機會,就像柳夕良總裁所總結的,往往越是困難局勢下我們發展得越快,也就是當大多數企業撐不住的時候正是我們發展機遇到來的時候;同時創新經營機制、創新發展戰略和策略、防范經營風險,適應“新常態”,謀求更好更快發展。
(潤華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