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化大城市生活,職住距離大,生活節奏快,食堂餐就成為很多人午間的首選。在大多數的單位,食堂餐不過是湊和著吃,僅僅能填滿腸胃,為下午工作補充能量,全面營養尚且不足,更談不上養生保健。而我司的領導們由其重視職工的就餐營養,不但每餐為職工們補貼了可觀的費用,力足保證職工就餐時的口味,更是注重營養的攝取。
長期從事案頭工作的職工,早進晚出,少見陽光和運動,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鈣和鈣流失的問題,時間長了,就會導致骨質疏松、牙齒過早松運或脫落等問題。從中醫的理論看,缺鈣的內因是腎虧。腎“主骨生髓”,腎氣不充,人就易發生骨頭和牙齒的疾患。因此,補骨的根本在于補腎。民間有喝骨頭湯補鈣的習慣,以形補形,能夠起到一定補骨作用。腎氣不足的同志,日常飲食時還可以多攝入核桃、黑芝麻、海蝦、黃蟮、桂圓等食材。
有的職工走路容易扭筋,也以為是缺鈣,但是,中醫認為,這主要是肝膽的問題,解決問題既不在補腎也不在補鈣。“肝主筋”,揉血調肝,常走路易崴腳的現象就能治愈,中醫有很多這方面的治療案例的文獻。有這樣癥狀的職工在選擇食堂餐菜肴的時候就需要注意用補肝的食療,如動物肝臟、豆類、瘦肉、大棗、雞蛋等。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很多事情都以和國際接軌為榮,在飲食方面也不例外。比如,酒店餐飲之后都習慣“贈送果盤”,近幾年,公司為了豐富職工的午餐,也在午餐中提供免費水果。但“餐后水果”真的科學健康嗎?
答案是否定的。隨著現在社會對中醫養生和西方營養學的宣傳,大家都知道飯后即食水果,對身體不但無益,而且有害。眾所周知,我們吃下去的食物,需要通過脾胃進行腐熟并分解,然后運送到小腸進行吸收。中國人傳統的飲食都是以溫熱為主,脾胃很容易分解消化,所以,一餐溫暖的午飯也是養護脾胃的過程,很多人偶爾吃一次冷飯,就會感到脾胃不適,就是這個原因。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又吃了水果,剛剛溫暖的脾胃會立即降溫,同時胃還要加大工作量去腐熟生冷的水果,勢必增加了脾胃的負擔,長期如此,脾胃自然會受到損傷。而脾胃不好就會影響肝膽,肝膽出了問題,又會連累到肺腎,進而導致身體多方面出現問題。
也會有人會問,為什么老外餐餐都吃生菜水果,平時飲用冷水,也沒見健康有問題?這是和人體的體質有關,中醫的體質學將人的體質分為九類,中西人種不同,飲食結構有著巨大差異,同樣的食物對人體的作用也不同。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就是這個道理。老外世代的飲食結構都以牛肉、黃油、烤面包等熱量高的食物為主,主要烹飪手段是煎炸烤,更加熱化了本就高熱量的食物,必然引發身體的燥熱。健康的身體講究陰陽平衡,這時吃點滋陰潤燥的水果自然是好的。反觀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多以食素為主,而且饅頭是蒸的,米飯是煮的,菜是水燉或炒的,熱量實為有限,如果再吃上生冷的食物給身體降溫,無異于雪上加霜。長此以往,腸胃如何能好呢?
當然,水果的功效也不能忽視,它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但最好的進食時間應該是飯前一小時和飯后兩小時,卻不適宜放在飯后即食。我們的自制力是有限的,特別是面對美食的誘惑時,食堂放著美味的水果引誘著你,特別是夏天的西瓜,切開即食時最為爽口,有幾個人能忍到飯后二小時再去進食?所以為了職工們的健康,如果能把餐后的水果改為小甜點或各種美味的甜湯,如酒糧元宵、紅棗桂圓茶、姜棗茶、水果羹、椰汗西米露等,是否更有利于健康?
俗話說:病從口入。中餐是我們一日中最重要的一餐,健康的身體也應該從我們的食堂、從口做起。
(姚滿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