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豬蹄要吐骨頭,似乎比剔魚刺還要難一些,既要下勁啃咬,又要防止被小骨頭杠著牙。有些緊裹筋肉的小骨頭比蠶豆米還萌,真感嘆造物主的精巧,肯定在豬奔走時要起很大作用。據說人身上有206塊骨頭,都是怎么設計出來的?當然由于小骨頭太萌也就容易在啃咬時被忽略,杠杠牙還是小事,一旦卡入嗓眼甚或食道,弄不好要命。據悉宋子文就是在美國被什么骨頭卡死的。
企業做決策、定制度,也像啃豬蹄一樣,一邊要下勁啃咬,一邊還要慎防杠牙、卡嗓子;不能狼餷虎咽、圖一時痛快;必須思前慮后、精心設計、多方征求意見,避免被動。比如末位淘汰,得考慮末位有可能會是誰?萬一輪到個不好剃的刺頭、淘汰不掉怎么辦?那家伙卡在嗓眼里不上不下豈不憋死人嘛!
所以,立規矩要為執行著想。規矩立得再完美、再理想,如果執行不了也等于白搭。一般來說,規矩來自于管理的需要,這個需要會化作管理者的意志,而這個意志又會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這個條件就是合理、合情、合乎客觀規律的要求,就是執行的可能性。就像啃豬蹄,飲食嗜好的需要、啃者的意志,但條件是符合剔骨頭的必然要求和技巧。
據悉,抗戰時期,足以謀劃百萬大軍戰役勝算的戰將粟裕,強忍多年、指揮游擊戰,為什么?雖有打日本鬼子的充分需要、也早已形成了堅定意志,但卻受制于敵我軍力過于懸殊的條件限制。直到解放戰爭,敵我軍力轉變,粟裕的雄才大略和戰役意志才得以充分發揮。這就是習近平同志論述有關歷史評價時所說的,我們不能拿只有后人才有可能做到的事情去要求前人做到。
同樣,管理決策,不僅要根據管理的需要、形成管理者的意志,還要講管理執行的條件。首先要合理,就是合乎客觀實際的發展規律;其次要合情,合乎絕大多數人的思想文化水準和心理訴求。
怎么合理、合情呢?熟知管理理論、熟知管理實際。中國古時候有個《庖丁解牛》的小故事,其中“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就是合理,就是從實際出發;而這還不夠,“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就是合情。一直要熟悉到“進乎技矣”、“未嘗見全牛也”,才足以“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管理決策要達到“庖丁解牛”的境界,必須花大力氣調查研究,不僅在理論上下功夫,更要在實際情況上下功夫。就像毛主席論述戰爭經驗時說的,我們不僅要掌握世界革命戰爭流血的經驗,我們還要掌握中國革命戰爭流血的經驗,更要掌握我們自己流血的經驗。
可見,外國的、中國的種種管理理論只是指導和借鑒,不可照搬照套、拿來就用,必須結合我們自身的實際加以改造、借以創造、量身定做。然后才可能“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先問問別人怎么啃豬蹄?很重要。但關鍵還得靠自己啃出經驗和技巧!
(潤華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