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鄧小平同志提出四項基本原則至今已經30多年過去了,黨的基本路線雖經過歷任領導人的豐富完善,但其最重要的以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從來沒變過。國企作國民經濟建設的基石,其作風建設事關黨的形象和生命力,是我黨一項長期的課題。國有企業自身的作風問題影響著國有企業的社會形象,關乎國有資產經營效率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因此,改進國有企業的作風尤為重要。
一、國有企業抓紀檢監察工作必須抓住兩個關出發點:國有,企業。
企業的紀檢工作的特點、方式、方法和政府、事業部門的紀檢工作有著很大的區別。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標的社會組織,國企更是肩負著國有資產保值的重任,在作風建設上應該為所有企業起表率作用。
馬克思說過:資本從誕生的那一天起,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資本家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就會鋌而走險,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潤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就敢冒上絞刑架的危險。
如何保證企業既富有活力又保持健康、廉潔,是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必然遇到的問題。
不可否認,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在中國法制進程尚在建立健全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大量與社會主義價值觀不相符的現象。
在徹底解決好混和所有制之前,國有企業產權與經營權嚴重脫節。企業的健康度很大程度依賴于企業領導人的覺悟。這種現象是與依法制國的精神相悖的。而且即使企業的領導人高度廉潔也有決心去解決作風問題,如何去解決也同樣是個難題。
在目前的狀態下,加強紀檢部門的工作力度,改進工作方式,是解決作風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國有企業抓紀檢監察工作必須抓住兩個關鍵點:難,細。
國有企業的紀檢工作既要有決心有信心有辦法讓企業健康,管理控制好采購、消費、業務灰色收入等容易出問題的環節,又要注意方式方法,保證企業的經營活動不受影響正常發展。
作風建設,一般應該從強化教育,強化查處,強化監督,強化追究,強化建章立志幾方面去改進工作。
作為紀檢部門,不能一味地只注重查,更重要的日常教育防范。紀檢工作不應該以查壞人為目的,而是應該把防止好人變成壞人作為工作的重點。
我們應該相信,所有人都不是一開始就想為個人利益去損害企業利益。只有在利益誘惑的時候,發現沒有監督或者監督只是個擺設,可以安全地損害企業利益得到個人利益,才會以各種理由說服自己去接受誘惑。這個時候,能不能頂得住誘惑就完全依靠良心和道德準則這最后一道防線了,而這道防線是最不靠譜最隨機的東西。
人只要走錯了一步,就有可能會順著錯誤的路一直走得很遠。
三、國有企業抓紀檢監察工作必須抓住兩個切入點:防,罰。
紀檢部門或類似機構,應該把教育和監督日常化常態化,一方面可以增強人的基本價值觀、道德觀,提高自覺抵抗誘惑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常態化的檢查監督讓違法違紀行為隨時可能曝光,這樣可以讓人記住,違法違紀都是有代價的,付出這種代價是必然的。
這種日常化常態化,應該是對企業的運行有了充分的了解,符合客觀規律的。
紀檢部門的構成,可以由多部門聯合組成,這樣可以對業務各環節有較客觀深入的了解,工作能找到準確有效的切入點。
首先要對企業工作進行完整的梳理,找出高風險的環節,確定容易出問題的崗位和工作,有針對性地加強日常教育和監督。這項工作只有在充分了解了企業經營的特點和規律之后,工作才能更有效更準確。如果脫離現實違背規律,看上去很有嚴格規范的規章制度就是一堆沒有可執行性的廢紙,耗時耗力的檢查行動就是另一種浪費。
其次要有合適的監督方式,監督不能為了監督而監督,方式不能簡單粗暴,要有機地結合企業的正常工作去開展。
另外,除了信心和決心,還要有恒心,制度執行長了會有所懈怠,而問題的滋生卻從來不會停止,會自適應制度而改變形式去找到制度新的問題。
以政府部門為鑒,曾經有一度嚴重缺失監督,被賦予極大公共資源支配權而又完全沒有了約束的行政官員,被一個又一個從有理想有良心有信仰的人培養成了貪污腐敗分子。習總的鐵腕新政,又讓多少有雜念的官員不再敢伸手。可見有效的、持久的監督體系,完全可以改變風氣,可以讓無數的好人不走錯路。
懲罰不是目的,懲罰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消除潛在的未來的惡果。企業紀檢部門的工作,是企業作風建設的第一道保障。
(小文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