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這本書是同學推薦看的,封面單薄的柴靜給人的第一感受往往會影響人對這本書厚重的判斷。慢慢讀下來,她從新聞人的角度,用女性獨有的細膩、超富邏輯的語言記錄了自己看到的世界,讓我們真實的感覺她看到的世界。語言總是有這樣的魅力,寥寥幾字就能把我們帶到各種故事里。用故事來形容不恰當,因為新聞是事實,之前未知卻實實在在存在的事情,也就無法用“這是一個故事,現實不會存在”來安慰自己。
當一個人在舞臺表演節目的時候摔倒出丑了,大家哄堂大笑,只有少部分的人想到如果是我怎么樣才能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看見只是開始,認識到才能提高自己。柴靜在她的新聞故事里,不斷的認識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不止讓我看見了她說的事情,也讓人設身處地的為故事里的人著想。認識別人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會因為故事里的人受到的某些不公平待遇而質疑這個社會的道德、制度、世俗的看法,反問如果是自己是否也會如此。這是她的敘述產生的共鳴感,如此深入了解自己,為寬容、全面的看待這個世界提供了一個端口。
現實的社會,每個人都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在工作生活里,沒有柴靜這樣的角色把沖突直白的表達出來,很難走出自我的框架。多以自省,從整體全局的角度分析事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解決問題。柴靜被問到“報道出來有用么?”她回答“不報到出來肯定沒用”,她做到了新聞人應該做到的事情。在工作中,從整體的角度考慮事情的利弊,做好自己該做的工作,哪怕只是細枝末節,每一點,都用自己的心去呵護,點滴的努力聚集卻會帶給我們意外的收獲,甚至驚喜。
剝離這些大事件,這本書也記錄了柴靜的成長。從年輕氣盛,到平淡如水。年輕人是要有沖勁,應該熱血沸騰,而不是刻意的為一些效果改變自己的特點,刻意的迎合只會讓自己偏離原來的軌道。成長,圓而不失本。
柴靜是一個喜歡并善于自省的人,她很了解自己:她問盧安克“我怎么老沒辦法改變我的弱點?”盧安克回答:“如果那么容易的話,還要這么漫長的人生干什么呢。” 這份接地氣的問答增加了她的真實感,因為弱點不妨礙做好該做的事。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弱點才會在成功下庇護下不再顯眼。找到自己的強大的地方,以此為繼續奮斗的基點,與自己的弱點斗爭,人的一輩子就是與自己不斷斗爭的過程。
這本書里有許多殘忍,或許甚至讓人無法繼續翻閱下去的苦楚故事,有些脫離我們完美的社會主義構想。正如最近的“打虎行動”,爆出來的斑斑劣跡。只是我們清楚的知道與其被美好的假象欺騙的活著,不如正視各種不足。
(婷婷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