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有企業承擔著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使命,做好國有企業黨風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是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保證。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是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制度,它在增強各級黨委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黨風廉政意識和責任意識,促進各級黨委抓好反腐倡廉工作,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深入開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強調:“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制定實施切實可行的責任追究制度?!边@個“兩種責任”的要求,為我們進一步強化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更好實施責任追究指明了方向。 當前,黨風廉政建設正處于重要節點,中央對反腐戰略布局作出重要調整,其中最核心的一點是落實責任。
關鍵詞:國有企業,黨風建設,主體責任,推動研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黨委對黨風廉政建設承擔主體責任,抓住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牛鼻子”,是新時期黨的建設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如何落實好黨風廉政主體責任,是國有企業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課題。
對于國有企業來講,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是什么?大致有五個方面: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防止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從源頭上防治腐?。活I導紀檢監察機構查處違紀違法問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落實按勞分配原則,糾正損害職工群眾利益的行為;管好班子,帶好隊伍,當好廉潔自律的表率。國有企業黨委有效發揮主體責任,需要落實“三個強化”、走出“三個誤區”。
第一,要強化黨委政治核心作用,明確“黨要管黨”而不是“黨只管黨”
黨章規定,國有企業黨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在實踐中,“黨要管黨”往往轉化成了“黨只管黨”,認為國有企業黨組織就是開展“三會一課”、組織工青婦活動,把黨委參與重大問題決策理解為黨委無權參與決策,把黨委不干預企業日常工作理解為黨委不領導企業經營管理。在新一輪改革中,要進一步明確國有企業黨委政治核心作用,從政治角度全面進入決策、執行和監督管理,全心全意依靠職工群眾,保證監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國有企業得到全面貫徹執行。進一步規范國有企業黨委按照黨內議事規則討論企業重大問題,然后通過一定形式把黨委的意見傳遞到董事會,確保國有企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進一步把黨組織的機構設置、職責分工、工作任務納入企業的管理體制、管理制度、工作規范之中,使黨委的政治核心作用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
第二,要強化黨委主體責任作用,明確“責任主體”而不是“監督主體”。
黨委的責任依據是《黨章》和黨內法規,公司行政監督依據是《公司法》及行政法規。中國共產黨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維護人民大眾的利益,是各級黨組織義不容辭的職責。中央明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在國有企業,黨委對黨風廉政建設負主體責任,而不是單純的監督責任;對黨風廉政建設要主動預防,而不是單純的事后查處。為此,國有企業黨委要理直氣壯擔當,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緊緊抓住責任分解、責任檢查和責任考核,把主體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實在行動上,推動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地生根。在新一輪改革中,要充分考慮黨委書記的履職實際,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黨組織書記,可以通過法定程序擔任企業董事長;對于不擔任董事長、總經理的黨委書記,要賦予履行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的相應權力,保證其履職需要;董事會成員、企業班子成員符合條件的,應進入黨委會,加強黨委的履職力量。
第三,要強化黨委組織保障作用,明確“人的工作”而不是“公司治理”。
強調黨委對企業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不是干預公司法人治理,取代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的人力資源管理職能,而是認真貫徹黨的干部路線和方針政策,主動適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更好地發揮企業黨組織戰斗堡壘、黨員負責人示范表率和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國有企業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要妥善處理黨組織與董事會、經理層、監事會的關系,形成黨組織與公司治理結構職責明確、有機融合、運轉協調的新型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把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以及經營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權相結合,把組織考察推薦與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相結合,使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選拔任用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大力培養、引進和使用企業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增強企業科技與人才競爭力。發揮黨的群眾工作優勢,領導和支持工會、共青團等群眾組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充分激發蘊藏在職工群眾中的創造力量。
結語: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是我黨在執政過程中必須堅決落實的兩大責任,是一項長期需要堅持的工程,也是預防和懲治腐敗的有力手段和增強黨的生命力的重要措施。在具體落實兩項責任過程中,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需要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合理有效的工作措施,特別是優化和改進工作制度,從而使責任得到有效落實。
(李紅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