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作曲家為了高音部的震撼效果,多次與歌唱家切磋音域能力,經過反復試唱、改譜,終獲成功。
作詞作曲無疑是音樂創作,通過演唱演奏來表達。由于不同的演唱演奏者對詞曲的理解、體會、表演是不一樣的,所以演唱演奏雖根據詞曲,卻是對詞曲的再創作,或曰第二次創作。同樣,舞蹈是對編舞的再創作、閱讀欣賞是對文學作品的再創作等等,幾乎都是通過兩次創作才能夠完成的。
其實又何止文藝創作,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幾易其手的“千層餅”。比如講“干部畫圈圈,工人打井”,“畫圈圈”是運籌帷幄、“打井”是決勝千里;而“打井”獻身實際、面對變化,必然需要機動靈活,于是有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就有了“打井”對“畫圈圈”的再運籌。
由此要求“畫圈圈”必須給“打井”留出再運籌的充分余地。或可說“畫圈圈”的最高境界是“拋磚引玉”、而最蹩腳的莫過于“畫地為牢”。也就像文藝作品,留給讀者和觀眾“再創作”的空間愈大,就愈有藝術魅力。
有分析認為,毛澤東打敗蔣介石的原因之一,就是毛澤東胸懷博大、精通歷史、把握未來發展規律,所以著眼全國戰局、利用國際局勢、發揮眾將才干、相信人民群眾。而蔣介石由于精通軍事、死板瑣細,連任命個團長、營級彈藥庫的位置都要過問,對誰都放心不下、疑竇重重,事必躬親、疲于奔命。兩個人的決策水平就可想而知了,從而導致兩個陣營的執行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時有個順口溜說“上面放、下面望、中間有個頂門杠”,用以批評執行層。后來被無限放大,更被別有用心的陰謀家利用,就變成了為“上面”決策無能開脫的輿論武器。曲子譜得不好怪歌唱家、作品寫得不好怪讀者,拉不下屎怪茅廁了。
電影導演陳凱歌談“文革”片時有一言經典:大的動亂到來時太多人振臂“我控訴”,動亂過后太少人跪下“我懺悔”。其實這種可悲也正“常態”于成敗之間:成功了,決策英明;失敗了,執行不力。總是忽略一個明顯的邏輯關系:執行力也取決于決策,因為決策內涵執行力的預測、調動積極性、發揮創造力和有效協調并管控。果真決策英明會執行不力嗎?恐怕也只有蔣介石會這么認為。
管理學強調執行力,是強調積極執行的“第二次決策”之創造力,而不是消極執行的木偶力、奴性力、機器力、程序力!決策能否尊重、信任、動員、體諒執行,是衡量決策水平、決策藝術和決策凝聚力的標準,也是能否充分發揮出執行“再決策”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前提。如果決策者不了解、不熟悉、不顧及執行者的境況、困難、能力、訴求、甚至死活,主觀武斷不容異議,迫使執行者只能充當替罪羔羊為責任買單而無權寡利,還會有執行力嗎?還能忍心責難嗎?馭不得法、喂不予飽、喚不諳性,莫嘆世無好馬!
某老總座右銘:管理的根本是給員工創造自由的氛圍,讓他們呈現出智慧。
(潤華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