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多年前,曾經聽到公司有位大俠說過: 這輩子如果不去美國就不算出過國。
——那時,他從美國回來已有一段時間, 但說這句話時,兩眼仍放著激動,興奮得光芒……
——那時,美國對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火星”,我兩眼一片茫然,無法與他共鳴……
20多年后,不再帶有年輕時異常的向往和忐忑,我踏上了美國之路。
飛行了14個多小時,飛機落地達拉斯。等了大概一個多小時后,再飛到芝加哥已是第二天凌晨了。花了17個多小時才從浦東機場起飛到達芝加哥!
從飛機上看芝加哥夜色一片燈火輝煌。下了飛機,發現芝加哥天氣很好,沒有下雪,之前下的雪堆積在一邊,跑道上沒有積雪、雨水。奇怪? 取消航班的理由不得而知。
機場行李處沒有我們那么大,面積很小。推開機場出門就是城市公路,發現周圍景象和國內差別不大,甚至沒有國內機場旁邊綠化的井井有條。顧不上看這些,趕緊上車,直奔酒店休息。
住在Holiday Inn,房間里巨大的空調放在地上。美國的東西就是大,空調停一會就響,似拖拉機。窗戶封閉,必須開空調。奇怪,這么大的聲音,美國人民怎么睡得著?后來發現非常干燥,嗓子出血,皮膚干燥的瘙癢。芝加哥靠近哈得遜灣,空氣不應該這樣干啊?后來得知,哈得遜灣此時冰封,濕氣散發不出來,不知道這是否理由。不過美國房間封閉的很嚴實,雙層加厚中空玻璃,開了空調, 更干燥無比。
第二天,我們去芝加哥最高的樓(想不起來名字了)。站在最高樓玻璃地上花10美元拍了一張驚心動魄的照片, 嚇得不敢朝地下望,深怕掉下去。芝加哥雖然是全美第3大城市,市中心就集中幾座高樓,相當于陸家嘴地段一個角落,其他地方基本上郊區,一眼望不到人,公路只有車子川流不息。
驚奇的發現,美國人大部分開的都是日本本田、豐田車,美國車還沒有日本車多,豪車很少見,少部分韓國車,甚至Ford 車都沒有國內開的多。據說日本車便宜省油,開了不到10萬公里就換一個。路上很少有超車,但上下班時堵車也嚴重,好在緩慢行駛,沒有堵死情況。
美國的公路網四通八達,出行主要靠車,油費占家庭開支較大,令人吃驚的是,油價僅是我們一半差不多。想想如果他們油價和我們一樣,那美國人民不起來造反? 哪個政黨主政,也不敢提高油價,都先把選民安頓好。無法理解 我們“兩桶油”這么高價!
20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去美國沒有當初那位大俠的激動和興奮。表面上看,生活不一定有在中國舒適,城市也不一定有中國這么發達,但為何那么多人趨之若鶩地奔赴美國呢?也許美國人沒有等級觀念,對權利和金錢沒有似國內那種畸形的高度崇拜,從上到下都具有平民精神和貧民文化。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
在美國,有位中國父親給兒子1美金,讓他去買玉米片吃。
下面是父親和兒子的一段對話:
“你買的怎么只有奶洛, 沒有玉米片呢?”
“我們不是自己帶玉米片了?”
“那他們怎么知道?”
“我告訴他們的呀。”
“然后呢?”
“他們說,多給我一些奶諾, 我們吃自己的玉米片。”
父親聽完后感慨良久。他的眼前, 那個苦苦思索幾十年關于美國的富裕在那里的問題出現了清晰的答案。如果把富裕比作水,美國就像一塊吸飽水的海棉,每一個毛孔里都透著富裕,可是還一滴都不往外漏,不炫耀,不浪費。這位父親終于發現:到美國,在這沉浸于每一個毛孔富裕中享受成長的從容,享受成人后的大度。
(萬莉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