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領袖人物,都有特別的感召力,無論是講話還是文章,都是言之有物,絕無那種干巴巴的說教。雅俗共賞,相得益彰,是這些領袖人物講話或著作的特點。
俗語,連同諺語和歇后語,起源于普通百姓,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無須刻意去記,也能為廣大群眾理解接受和牢記。同時,這些俗語無形之中會拉近領導與群眾的距離,順應于天時,得益于地利,收效于人和。我們黨的各代領導人,對俗語的運用,可以說是輕車熟路,手到擒拿。比如我黨的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同志在論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時講到: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那就一定要親口嘗嘗。在批評八股文是提到這樣的歇后語:王奶奶裹腳--又臭又長。在形容那些投機取巧、不腳踏實地的人時,用“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把那些丑陋的嘴臉描述得栩栩如生。上面的這幾句毛主席的話,還是在上中學甚至小學的時候學到或聽到,至今仍能念念不忘。說到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大家對鄧小平理論可能講不出所以然,但對他說的兩句話,估計一輩子也忘不了。這就是白貓黑貓和摸石頭過河。黨的十八大以后,反腐倡廉是我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抓鐵有印,踏石有痕,反映了中央反腐的決心和力度。老虎蒼蠅一起打,則表明了反腐的全覆蓋、無禁區。
習近平總書記,年輕時曾下放到農村,同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對俗語的運用更是情有獨鐘,駕輕就熟。講到批評和自我批評時,用到“扯扯袖,咬咬耳,紅紅臉,甚至出出汗”。講到淘汰過剩產能時,用到“壯士斷腕”。講到強化權力運行公開時,提到廣大黨員干部要養成在“放大鏡”和“聚光燈”下行使權力的習慣,杜絕暗箱操作,公器私用。講到用人時,特地提醒我們領導干部不要用“三爺”(門爺,舅爺,少爺)。在談到反腐制度建設時,用“牛欄關貓”形容制度形同虛設,起不到應有的制止和威懾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有關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論述和講話中,多次提到“稻草人”和“破窗效應”, 生動形象地指出了制度和措施得不到落實,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負面效應。這里,引用一段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上的講話: 我們的制度不少,可以說是基本形成,但不要讓它們形同虛設,成為“稻草人”,形成“破窗效應”。很多情況沒有監督,違反了沒有任何處理。這樣搞,誰會把制度當回事?我們黨的制度是從黨章開始的,學習黨章學了半天,最后還是視而不見、天耳不聞,這不行!我們的制度有些還不夠健全,已經有的鐵籠子門沒關上,沒上鎖。或者柵欄太寬了,或者柵欄是用麻桿做的,那也不行。現有的制度搞不好,再搞新的制度,可以預言也會是白搭。所以我說一分部署還要九分落實。制定制度很重要, 更重要的是抓落實,九分力氣要花在這上面。
同樣是在這次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批評時下黨內的一些潛規則方面,用了一連串的俗語、排比句甚至可以說是段子,他說:比如,在思想政治上,一些人信奉“馬列主義對人,自由主義對己”,“兩個嘴巴說話,兩張面孔做人”;在組織生活中,一些人信奉“自我批評擺情況,相互批評提希望”,“你不批評我,我不批評你;你若批評我,我必批評你”,“上級對下級,哄著護著;下級對上級,捧著抬著;同級對同級,包著讓著”;在執行政策中,一些人信奉“不跑不送、降職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動,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在人際交往中,一些人信奉“章子不如條子,條子不如面子”,“有關系走遍天下,無關系寸步難行”。這些話語,把當今社會的一些腐敗消極現象做了全面而又形象的概括,可以說是醍醐灌頂,催人警醒。
俗語解決了寬度問題,但要解決高度問題,必須要陽春白雪,引經據典。在一些重要或正式的場合,或重要問題的論述方面,則需旁征博引。習近平總書記在一些重要的講話和著作中,都能恰如其分的引用名著警句,比如在《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中,引用《老子》的“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時,再一次引用《老子》的“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等等,在此不再贅述。
(開銀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