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這個在中國時代發展中地位特殊、責任厚重的企業形態奠定了國家發展的穩定基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國企承擔了不同的經濟和政治角色,不可否認,曾經包括現在的很多國企,仍然處在風口浪尖,在市場化面前,國企還有很多國企病,飽受爭議的論資排輩、背靠大樹、效率低下,成為了一部分國企發展緩慢甚至逐漸被市場淘汰的根源。信息化時代對諸多行業產生了根本性影響,國有企業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如果不能與時俱進,擴展國際化視角,命運堪憂,或者總是后知后覺,盲目跟風,那恐怕也難逃厄運。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經濟發展的這70年,在建國后的百廢待興時期,工業基礎幾乎為零,在這樣艱苦卓絕的時代,國家興辦公有企業,同時將公私企業合營,逐步轉變為國有,隨即階級斗爭、計劃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經濟缺乏活力,國家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而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朝著積極的方向邁進,經濟發展成為中心,逐步確定了非公經濟地位,得到極大發展,成為市場經濟的重要推動力,從十五大以來, 確立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此時,除了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大部分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造,發展混合所有制。如今進入了混合所有制的深化改革階段。
混合所有制的發展,并不是要削弱國有資本的影響力、控制力和競爭力,相反,通過股份多元化,有利于實現各種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工資本運作效率,激發企業活力。
如何認識混合所有制?這基本成為世界各國競爭性行業主要的國家資本運作模式。在把控國家的經濟方向前提下,側重國家和市場功能的結合,提高市場對經濟的決定性作用。純國有企業的所有者缺位,造成國有企業存在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所有者和經營者信息不對稱從而造成監管不力,也無法創造企業活力。國有企業是經濟主體,這個地位不能動搖,首選是在市場競爭中創造經濟效益,實現資本增值,同時,國有企業肩負著社會責任,在關鍵的時刻響應國家號令,充當“看得見的手”。混改在股權多元化的過程中,社會資本進入,利用各自優勢深化合作,推動企業發展,股份的多元化,意味著公司從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甚至管理團隊都會發生變動,權利制衡、職能發揮更加有力,企業管理更加嚴謹高效。
國有企業的黨管干部原則不變,但需要積極吸納職業經理人,建立起企業經理層的職業化,進行市場化選聘,建立市場化的薪酬體系,建立“能上”“能下”的管理機制。
混改企業的行業不同,規模不同,改革的難度也各不相同,大型央企、老工業基地制造型企業,涉及到管理人員的變動,眾多的就業職工,全民身份的置換會加大改革的成本和難度。所以國家的混改在分步驟、分層次的逐步推進,產業轉型、人員安置都是重要的改革難點。
黨和政府關于混改的決心明確,再難也要攻克。任何的成功都沒有坦途。國企改革在任何歷史階段,都會有所爭議,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管理機構眾多,權力割舍矛盾、利益之爭,重重阻力。回顧以往,即便在股份化之后企業獲得新生,也有國家利益流失的言論,且不知,不改革這些企業可能已亡。國家在國退民進的進程中,主要目標是集中了優勢力量發展關系國家安全和國家經濟命脈的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通過政策導向,讓混改的企業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獲取新生,國有資本同樣獲得了增值,國有資本的體量和質量雙重提升,同時對非國有企業的股權投資也同樣創造了增值。而不是過去一樣,固守著全面涉足的“大而全”布局,招致“散而不透”,市場化不充分導致的負擔沉重,舉步維艱。
國企改革是個大命題,國家充分意識到可能存在的矛盾和風險,國有資產監管力度加大,分步驟分層次開展混改,明晰產權登記流程、外部審計流程、內外部監督機制。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力度空前,黨領導干部的原則不能動搖,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從嚴治黨,切實落實“兩個責任”,混改從來都不是意味著基層黨組織作用的弱化,也不是代表國資監管力度的降低,反倒是要強化這兩點,讓國有資產安全運轉,干部隊伍根正苗紅。
混改后的國有企業,應該是處處給國家經濟創造活力,這包括了創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中小國企數量眾多,在混改中每個企業就像是一個微小的細胞,如果每個細胞都是活力滿滿,國家這個大的肌體一定是健碩無比。
(達明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