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刀闊斧,調整國企布局,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幾十年來,國有企業布局結構戰線過長,產業過于分散,涉及到我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然而在部分領域,國企做的并不是很好,嚴重影響了企業自身的發展變革,甚至被時代淘汰被人們遺忘。國企的結構需要借助國企深化改革的機會,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優化和新布局,淘汰落后產能,如煤炭 鋼鐵等生產過剩和污染超標企業,該倒閉的讓它倒閉,該關停的讓它關停,著力發展綠色環保健康可持續的新興產業。
第二、與時俱進,加快推動國有企業公司股份制改革步伐。從大中型國有企業入手,通過市場發展現行機制,促使國有企業實現快速改革與高效發展?,F階段我國商品經濟市場得到充分發展,國內市場龐大,人力資源、環境資源和經濟資源等方面在通過幾十年國有企業改革進程中已經日臻成熟,改革契機也日臻完善。國家的宏觀調控,對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產權制度改革并沒有改變國有資產的所有者,只是改變了所有權的實現形式。針對改革前國有資產管理經營中出現的“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好了沒好處,干壞了沒責任”的不合理發展狀況,應該進行改革重組。產權所有者在經濟發展活動中不擔風險,同時也沒有積極的激勵政策,導致產權所有者無心經營,很大程度上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不會積極探索發展途徑,成為阻礙國有企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從而導致經營效益低下,競爭實力不能增強。
要實現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科學化改革,必須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政府宏觀調控職能與管理國有資產的職能分開,即政企分開。通過分開這兩種職能可使企業經營者和管理階層享有與政府共同管理企業的平等權力,在市場競爭方面也得到公平、公正的競爭待遇,從自身發展出發,不斷增強國有企業的市場綜合競爭實力。國有企業在平等的管理環境和競爭環境中不斷強化自身的綜合能力,激勵國有企業管理者勵精圖治,不斷升級企業自身的競爭實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爭得自己生存發展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對國有資產實行有效的監督和評價。建立權威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對國有資產運營能做出最終的、負責的有效評價,并監督國有資產的運營狀況?,F階段政府所成立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雖然在形式上具備監督管理的職能,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真正做到實際的監督管理卻寥寥無幾,要求國資委應實現制度化和法律化監督管理,層層監督審核,嚴格按照法律準繩辦事,為國家經濟的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從而進一步杜絕國有資產因權錢交易和腐敗行為而無形流失。
第三、制度先行,建立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制度,提升經營管理者的素質。國有企業在歷史發展中所遺留下來的問題難解決,是因為幾十年來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法律法規等方面制度仍有待完善,國有企業管理機制亟需完善。 如果不能夠完善,企業在日常生產發展中將會出現一盤散沙的發展狀況,不利于企業的經營發展,從而無形中降低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在激烈的現代化市場競爭環境下將會被滅殺。強化企業競爭實力,要求必須強化企業管理機制,科學地實現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強化。例如強化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的財務管理機制,建立專口的財務監督機構,直接由改革重組后的國有企業董事會直屬管理,雖然這個監督部口實力不大,但是權力相對于高于其它管理部口,這樣,杜絕財務腐敗現象發生。在企業員工管理方面,借鑒成功的企業管理方式,創設符合自身企業發展的管理新模式,實現企業內部的科學管理。
同時,要進一步提升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素質,培養國有企業經營者的責任心,增強社會責任感。權利和責任同在,效益的提高和責任也是相輔相成的,兩者在國有企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缺一不可。對國有企業經營者而言,企業的發展就是經營者生命長度的延續和人生價值高度的體現,經營者的責任感也直接關乎企業發展的長遠大計。國有企業改革后放權讓權和轉變經營模式給予企業經營者更多施展管理才華的空間,不斷培養更高境界的企業責任感,在實現自身素質能力建設的同時也在不斷改變國有企業整體管理層面的素質,建立強有力的獨具競爭核心實力的企業管理團隊,強化企業競爭核心精神,豐富企業文化,使企業多樣化不斷發展。國有企業的興衰成敗,取決于領導班子,關鍵在企業的一把手。國企領導干部身處重要崗位,既要加強國企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的政治責任,又要深化國企改革促進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的發展責任,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要堅持“講政治、守規矩、有擔當”的職業操守,辛勤耕耘、銳意進取、經營好管理好國有企業這片責任田。
第四、以人為本,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機制,實現人才隊伍的長效建設。人力資源的發展是企業發展中的重頭戲,人是企業經濟發展的主要行動力,也是實現企業發展的首要條件。企業在發展中應該注重員工的實際生活狀況,以人為本,加強人才隊伍方面的建設,做到人才資源的不斷發展與長效建設。企業在人才建設方面要不斷培養,尤其是高端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雖然人才的培養在短期內沒有明顯效果,但是通過長期的培養,可實現企業堅固的核心技術文化,企業在長期的研發與技術創新中,發明創造和知識產權的不斷提升自然會不斷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從而為國有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加廣闊的競爭條件。通過高校與企業合作的長期發展,高校的人才培養戰略發展,企業對人才培養給予足夠的資金。這樣,將培養出一批批高精尖技術人才輸送給需要專業技術人才的國有企業,實現人才發展的戰略發展。實現產學研機制發展的同期進行,為人才的長期發展提供條件。
同時,走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道路。我國當前研發機構數量和研發機構投資力度還遠遠不夠,在產學研方面的發展還處在從屬的發展地位。國有企業在激烈的現代化市場經濟競爭中要獲得較大的發展,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是關鍵。國有企業要提升自身核心競爭能力,就必須產學研為發展方向,實現市場、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實現人才、資源等方面的長效合作,共同承擔未來高端技術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建立強有力的核心合作。國有企業應聯合建立研發機構和產學研戰略聯盟代替目前的聯合開發、委托開發、業務咨詢和代培人才的合作模式,并不斷探索開發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和新機制,強化合作平臺,不斷建立尖端人才培養新機制,為企業建立強有力的核心競爭體系。
第五、以質取勝,拓寬國有資產進入市場的渠道,要從生產和營銷兩方面實現國有資產進入市場并得到不斷拓寬發展?,F階段,市場經濟的發展無外乎就是產品質量和營銷能力兩方面的競爭。在強大的世界市場競爭中,要實現國有資產的不斷升級與穩定增值,就必須擁有自身的制勝法寶。只有國強,才能使我國國際地位不斷增強,才能在各種兇險的世界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走和平發展和強國之路。那么,要實現強國的發展目標,經濟的發展就必須審時度勢,優化我國企業經濟發展方式,從“世界工廠”不斷轉變成“世界高質量產品生產和銷售市場”,在產品核心生產技術上努力開發本國核心競爭技術,下大功夫,下大力氣建設各種產品研發機構,實施科研性強國,知識性強國的發展戰略。同時在產品銷路方面破除世界貿易壁壘,在世界品牌行列中不斷以質取勝,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徹底改變。
第六、加強力度,大力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端企業,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也是強企之路。國有企業改革的目的是實現其自身強大,不斷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實力。核心競爭實力的強化要求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擁有自己的獨特發展道路。目前就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實力而言,相比于國外大品牌企業,相差甚遠,核心競爭實為還將有待提高。國有企業的研發能力與跨國公司差距仍然較大。因此,技術創新是企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不斷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僅事關國有企業的長遠發展,更關系到我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問題。
(玉飛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