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廣州,天氣依然帶著幾分燥熱,恰似剛剛落幕的第138屆廣交會一期現場,余溫未散。伴隨著飛機的陣陣轟鳴與輕微的失重感,我終于踏上了回家的旅程。當飛機躍入云層,我放下手機,在半夢半醒間,七年時光如膠片般在腦海中緩緩放映。
一、2018-2020年 昨夜西風凋碧樹
2018年夏天,剛畢業的我提著行李、背著大包小包來到輕工國際報到。和如今剛走出校門的00后一樣,那時的我懷揣夢想,帶著青澀與期待。轉正后拿到正式工卡那天,我發了一條朋友圈:“安徽輕工,我所有的向往。”
轉正后的數月間,我主要在學習外貿流程和公司制度中度過。
2019年春天,我第一次參加第125屆廣交會。那段時間頻繁出差、走訪工廠、準備樣品,在團隊支持下,我們成功讓上百款餐廚新品亮相展會。盡管英語尚不流利,頻頻需要對方重復,但在產品受歡迎、同事鼓勵的氛圍中,我逐漸建立了最初的信心。
那屆展會最終促成了四位客戶的合作,來自中東、南美和美國等地。其中A客戶首單就下了六個貨柜,而當時規模尚小的C客戶,后來也成為我的主力客戶之一。而工廠對我評價最多的就是:小羅,你年輕肯干,踏實,在價格上我們支持你,看好你;從那一年,我堅信真誠是年輕人開拓業務的必殺技,年輕人,不用太圓滑,切忌小聰明,工廠在乎現金流,在乎貨交你手中是否穩定收款,歐美客戶愿意為信任多支出幾個點。這一年,我不僅熟悉了跟單流程,更建立起對業務的信心,甚至一度覺得“外貿不過如此”。
然而,轉眼到了2020年,正當想乘勝追擊和出國拜訪客戶時,疫情突至踩下了發展的剎車,這一年看的更多的是一些防疫的感人故事,以及一些大佬做口罩的大單故事,心癢著,卻明白這一切和保守者無關,這一年在隔離和捅嗓子中平安度過。
二、2021-2022年 衣帶漸寬終不悔
2021-2022年,疫情時代,無法參展,積累大于發展,疫情時客戶得失并存,有的客戶斷了合作,還有的客戶線上增長,跟我們建立了伙伴關系;這一年,新部門新氣象,團隊的分配模式也在創新改進,我主要負責塑膠板塊的開發,團隊領導的信任,在開發新品上有更多自主權,我的選品方向主要是從可行性方案中論證,例如一款產品:1.工廠需十足配合(從聊天意愿,回復速度,打樣配合,交貨,老板作風等加權考核),2.差異化明顯(主要是模具獨一性),3.外貿銷售市場多元化。三中二,此品可以干;那么不可行性也有挺多,我的想法是擱置,青年人做事當避免怕狼怕虎,先執行在改進,先完成在完美;這個選品思路,加上公司好的攤位扶持,讓我們不少新品都有了成單。
三、2023-2025 眾里尋他千百度
2023年春,疫情后的首次開放展會,像是回到了19年初次參展的感覺,西裝革履,心潮澎湃,此次選品,當時分管我的譚主任告訴我,公司還沒人做家電,我說好,我做,隨即,半個攤位的新品亮相展會;此次主打是時間差,一期是主流展區,但是競爭大,我們經驗不足不想正面競爭,考慮到一期客戶會順道二期,那我在最后攔一道,至少能避開同質化,最后我們撿到幾條,無論是運氣,還是差異化有了成果,我調侃著跟同事說道:我就喜歡做撿漏的事;這一年,我比任何時候更加相信好工廠的重要性,一個配合的工廠勝過許多零散客戶,不配合的工廠,盡量不給機會,謹慎選品。
2024年,我負責的塑膠突破第一個200w。
今年的秋交會已是我第12次參展了,我決心再次跳出舒適區——常做的產品雖穩定易行,卻難拓新客;變雖易錯,但不變則亡。我做事風格雖屬傳統,但喜歡探索新事物,新品成單和接大單一樣欣喜。
七年間,在公司系統化培養和領導關懷下,在業務前輩的耳濡目染中,在個人的業務探索中,我梳理出十條心得,借此文與青年同事們共勉:
1.身體要勤;2.工廠要篩;3.產品要異;4.價值要造;5.服務要超;6.資源要組;7.專業要鉆;8.思想要端;9溝通要暢;10.執行力要強。
青春有多少個七年,可以陪伴一個人從稚嫩走向成熟。站在三十歲的門檻前,回望人來人往,雖不見來時那個懵懂的自己,卻清晰看見了成長留下的每一個腳印。
前路漫漫亦燦燦,更大的舞臺與更艱巨的挑戰并存。我深信,只要始終秉持真誠、堅持創新、保持勤奮,便能在浩瀚的外貿星辰中,穿越風浪,駛向那片屬于自己的廣闊彼岸。
(羅森供稿)
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2077號 皖ICP備05005184號-1